当全新凯美瑞正式上市后,我不由得为它的姊妹车型——亚洲龙捏一把汗。
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全新凯美瑞此次拿出了历史最低价,17.18万元的起售价对于一辆主流B级车而言可谓是破天荒的存在,而现款亚洲龙起售价高达19.98万元,姿态依旧「孤傲」。
其二是凯美瑞率先完成换代,其产品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诸如设计更年轻,座舱更智能,操控更称心,混动更亲民……
相比之下,虽然一汽丰田副总经理清水卓治在《2024年新车鉴赏暨经销商会议》上透露了亚洲龙会在年内进行大改款,但从目前工信部申报信息来看,所谓的大改款只不过是常规新款车型,「新车」外观几乎没有变化,动力方面或将取消2.5L纯燃油车型,只提供2.0L纯燃油、2.0L混动和2.5L混动3个动力版本。
也就是说,面对第九代凯美瑞的产品力补强,即将上市的2024款亚洲龙依然在「吃老本」,在销量本就不到凯美瑞一半的基础上,亚洲龙的生存空间必然会被进一步压缩。
那么,亚洲龙如何是好呢?
难道是依靠五大杀手锏吗?
可能有朋友不清楚什么是五大杀手锏,我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去年7月亚洲龙推出了一个臻选版车型,该款车型售价20.98万元,卖点是面向日益内卷的汽车市场拿出了五大杀手锏,其中包括了前排座椅电动可调、真皮档把、真皮方向盘、真皮座椅以及后排座椅电动放倒。
对此我们很难评价亚洲龙究竟是至今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以致于与当下汽车市场脱节,还是说对自己的产品力颇有信心,毕竟相比于过去的丰田车而言,真皮三件套确实算得上是杀手锏了。
在我看来,说到底就是亚洲龙对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没有清晰的认知,否则也不会走到「以价换量」这一步。
以广东地区为例,目前亚洲龙全系现车给出了4万元的优惠,最低配车型终端市场裸车价约为16万元左右。然而即便是在巨大优惠幅度的诱惑下,亚洲龙近1年来累计销量也不足10万辆,平均月销量仅有8千辆左右,与凯美瑞的差距越来越大。
加上「以价换量」并非是长久之计,面对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倘若亚洲龙想要稳住现有的销量基本盘,唯有加快换代节奏增强竞争力。
然而尴尬的是,亚洲龙车系在美国市场已经停产和停止研发,下一代车型将会转变为「中国特供车」,研发工作将由一汽丰田团队完成。在严格意义上,亚洲龙已经不是凯美瑞的姊妹车型。
对于一汽丰田而言,从0到1地研发一辆特供车型并非易事。要知道一汽丰田自2000年成立以来,只是推出过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供车型——亚洲狮,其他所谓的特供车型只不过是在外观设计或命名上略有不同,实际上一汽丰田并没有积累太多研发特供车型的经验,相反将丰田品牌特色车型停产的经验倒是挺丰富的。
依我看关于「亚洲龙何去何从」的问题,目前摆在一汽丰田面前的解题思路大概可归纳为3个。
其一是在现款亚洲龙的基础上进行大改,比方说外观方面更换所有覆盖件,内饰方面则是在采用全新设计的同时,还需要针对车机部分进行升级,最起码也要达到能够匹敌主流合资B级车的水平。
当然了,“新瓶装旧酒”只能是援兵之计,如果新车产品特点无法与当下汽车市场需求接轨,很有可能会步锐志和皇冠的后尘最终走向停产。
其二是将第九代凯美瑞作为原型车进行魔改,针对前后大灯、前后保险杠进行重新设计,其余部分则与凯美瑞保持一致,这好比如卡罗拉与雷凌,以及RAV4荣放和威兰达一样,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仅是外观设计不同。
这种魔改原版的难度对于一汽丰田来说偏低,相对而言研发费用也不会太高,是一个经济效益还不错的策略,不过会有起反作用的风险。
因为原本亚洲龙和凯美瑞之间在产品特点上存在差异化,前者诞生目的是为了与别克和福特等中大型轿车竞争,目标用户年龄层因此更大,相比于凯美瑞车型车身尺寸也会更大一些。而假设亚洲龙和凯美瑞之间抹平了产品差异化,那么这对于亚洲龙的生存空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纵观合资汽车市场,所有姊妹车型都逃不过一个「魔咒」,引入时间更早、知名度更高的车型,其销量表现大概率会遥遥领先,因此亚洲龙倘若化身为「一丰版凯美瑞」,很大概率会遭受到凯美瑞的强烈打击。
其三是发挥一汽丰田独有的品牌优势,将皇冠的身份赋予亚洲龙。
虽然皇冠车型已经在2020年停产,但中国市场对于皇冠的认可度依然很高,目前仍有不少消费者心存皇冠情怀,一汽丰田将亚洲龙升级为「皇冠亚洲龙」必然能起到刺激销量的作用。
举个例子,威尔法在才换装皇冠车标之前,在终端市场一直都「卖不起价」,经销商不但无法实现加价提车售卖的幻想,甚至是只能平价出售,又或者是给出小幅度优惠,而姊妹车型埃尔法则是过着加价10万+的日子。而威尔法在换装了皇冠车标之后,目前终端市场行情是加价5万元起,可想而知皇冠车标的魅力有多大。
可能会有皇冠拥趸反对这门亲事,但实际上皇冠车系在2022年就已经独立为单一子品牌,目前皇冠品牌有4款车型,其中包括皇冠Sedan,皇冠SportCross,皇冠威尔法以及皇冠陆放,而皇冠品牌未来将亚洲龙规划进来也未尝不可。毕竟事已至此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将皇冠这个IP的余热实现最大化。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推荐阅读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
2024-05-16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