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再泉正在书房整理文稿。姚界客户端记者 倪劲松 摄
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记者 倪劲松)夏日,一个寻常的午后,在滨江新村一间整洁的屋子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坐在窗前的长条桌前,专心致志地翻阅着一本《历史典故》。窗外不时有知了声响起,亦有小区改造破拆机的“突突”声传来,却丝毫不能影响屋内宁静的气息。过了一会儿,老人拿起一支钢笔,铺开一张裁好的挂历,在背面的空白处开始摘抄练字。这位老人名叫单再泉,今年76岁,“以前拿木刨、墨斗给人做木工,现在拿笔写字满足自己的小心愿。”说起自己摘抄练字、撰写回忆笔记的事,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老人是牟山镇狮山村人,14岁那年跟着师父学做木匠,“开头几年就是打打下手,看着师父、师兄做,到了十七八岁才慢慢开始帮人做个桌椅板凳,一直干到70岁才停手。”做木匠,哪里有活就到哪里,但在做工之余,单师傅喜欢看报纸念书,“我喜欢读书,虽然家里只能供到我小学毕业,但这个习惯一直都没变。以前常有人笑话我一个手艺人念书看报是假斯文,但我不在乎,毕竟这也是增长见识的机会。”
2008年,单师傅和老伴搬到城区居住,读书看报的机会也更多了。开始几年,他还时常回老家继续他的木匠活,但这毕竟是个体力活,上了70岁之后,单师傅算是彻底退休了,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我在看书过程中,发现很多喜欢的词句,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就想记录下来。”单再泉老人说,好像就是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摘抄,只要一看书,就会准备好纸笔,慢慢地养成随时摘抄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听说城里有一个专门让老年人上学的地方,单师傅顿时来了精神,“唱歌跳舞打拳我都没啥兴趣,就报了‘历史文献’和‘文学历史’两个班,每周两节课,每次两个小时,从来不缺课。”上了几年的老年大学,单师傅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更加充实。
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最近的事情总是记不太清楚,反而对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甚至是一些琐事都记得很清晰。从今年年初开始,单师傅又多了一项“工作”,撰写回忆笔记。
“有时候看着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看书上写到的某一年某一天,感觉自己年轻时的一些事情也出现在眼前,而且是越来越清晰,突然就想着把它写下来。”家人、朋友、工作、学习,过往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老人笔下的文字,成了老人精神的寄托。《深切怀念斌斌兄弟》《浅谈得意门生》《深深怀念敬爱的窑头大妈》《父女情、海样深》《西安旅游记》……单师傅竭力想把自己一生中最难忘、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记录下来,“我就想着趁现在还记得,还有精力把过去的一些事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时常拿出来翻一翻、回忆回忆,还可以给两个孩子留下一份永远的回忆。”
参加社区平安巡逻、担任楼道单元长、到小区公园活动筋骨……更多的时候,单师傅还是喜欢呆在他的这间卧室兼书房里。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有课的日子就赶在8点半到学校,没有课的日子,也在这个时间开始在家读书看报看新闻;午休后,开始练字、撰写回忆笔记;晚上9点准时上床休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这半年多,我写了十来本回忆笔记,越写越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很多的事想写,我还要坚持下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推荐阅读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
2021-08-10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