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光
2021年8月6日零时二十五分,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老师离世,享年95岁。王文娟老师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但由于工作关系,曾与她有过三次相遇,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1996年,我在市文化局分管业务工作。有一次,小曹娥镇的文化站站长对我说,为辞旧迎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们组织了一场群众演出,请到了上海越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文娟老师。
演出当天,我早早出发,生怕由于工作上的疏漏,怠慢了大名鼎鼎的“林妹妹”。谁知我刚到文化站,站长就告诉我,王文娟老师早来了,正在大会堂指导大家排练节目。我匆匆赶到大会堂,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她衣着朴素,言谈随和,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这是我对王文娟老师的第一印象。
演出开始了,她与其他演出人员一样,站在后台静静地候着场。她表演的节目是越剧《追鱼》中的片段,演出时,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一丝不苟。我对她说,我们是群众文化。她明白我的意思,说不管什么场合、什么观众,演出都一样,都必须认真对待。一句话说得我无地自容。我得知她还没吃晚饭,演出结束后,便陪着她到附近一家小饭馆吃夜宵。她说,演出前不进食,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其实,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演出,可她也当重大演出看待。菜点得很简单,她说喜欢吃鸦片鱼头,我们就点了两盆。站长对我说,王文娟老师再三说,别花太多钱,晚上就住在隔壁小旅店吧。
2000年夏,我策划了市第一届“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根据方案,市艺术剧院四位越剧演员将与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张桂凤四位老艺术家结为师徒,并举行一次拜师仪式。
为落实前期相关事宜,我们决定到上海拜访四位老师。
王文娟老师的家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一幢公寓楼内。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上海越剧院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按响了王文娟老师家的门铃。王文娟老师听到声音,开门迎我们进去。
进门后,我们看到,老式公寓虽然有点破旧,但里面的摆设很有文化气息,除了一些富有年代感的老式家具,墙壁上挂着王文娟老师和孙道临老师的许多照片。王文娟老师说,真不巧,道临有事到单位去了,否则也能见个面。
我们简要地说明了来意,她立即表示没问题,一定如期赴约。没想到,我们原以为的难题就这么轻松地解决了。我们说谢谢她的支持,她却说培养年轻人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年轻人上来了,越剧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代代相传。
我们告辞了,说还要去拜访另外几位老师。她说,这几位老姐妹她了解,都不会有问题。果然,如她所说,我们一家家过去,一路畅通,另外三位老艺术家也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那年6月,市第一届“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如期开展。在河姆渡宾馆,我主持了市艺术剧院四位越剧演员的拜师仪式,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张桂凤四位老艺术家端坐在上面,四位演员一个个拜师,四位老艺术家也分别对自己的弟子提出了期望,整个过程庄重而热烈。
图为2000年杨梅山的合影,前排左二为王文娟
六月天,正值杨梅上市,我们特地安排四位老艺术家上山品杨梅、赏美景。上山途中,老师们谈笑风生,步履稳健,全然不像已年近(逾)八旬的老人。
这里还有件趣事,王文娟与徐玉兰一前一后走在一起,迎面碰到一位当地的农村老太。徐玉兰大声问老太:“老阿婆多大年纪了?”那老太说:“已经七十五岁了。”听罢,王文娟笑徐玉兰,不应该称人家老阿婆,叫妹妹才对。徐玉兰叹着气:“不做农民,真不知农民的辛苦啊……”
虽然与“林妹妹”的三次相遇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但她的一言一行、她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无法抹去。
(图片为资料图,由作者提供)
编辑:应红渊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推荐阅读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
2021-08-15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