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研发机构资助政策,传递出科研创新的新信号。应对研发机构多而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吸引力不够等短板,东莞谋新求变、动作频频。
今日,南方日报推出两个版深度报道,解读东莞研发机构资助新政,对比东莞与其他城市在科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聚焦东莞科创引领发展的新思维、新成效,敬请关注。
近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将对各类研发机构进行评估奖励。这是东莞科创奖补新政,体现了从重认定到重服务,从“撒胡椒面”到扶强培优等一系列新思维。
东莞提出,通过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到2025年,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0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0家,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
破题
研发机构多而不强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东莞华晶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建有广东省智能穿戴先进材料与结构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功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核心技术,成为某智能手机品牌首款可折叠屏5G手机金属铰链的独家供应商,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经科技局调研摸底,截至目前,东莞共有45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其中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9家、重点实验室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4家、重点实验室108家。
近年来,东莞企业研发机构呈现出四个发展特征。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东莞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9家,是2015年109家的4.82倍;人才集聚效应明显,2020年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拥有从业人员4.5万人,平均每家省级工程中心工作人员达到104人;专利产出成果丰硕,大部分高企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
蓬勃发展的研发机构,成为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组数据极有说服力。2020年底,全市高企中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3家,占全市高企总量(6385家)的5.84%,实现了全市高企33.4%的营业收入、40.4%的营业利润、28.5%的研发投入,并拥有30.3%的研发人员,充分体现了“科技造富”的强大力量。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研发机构的骨干力量,分析其分布与技术布局情况,可以反映各重点领域企业研发力量的强弱”,电子信息是最有东莞特色的领域,共有省级工程中心133家,主要分布在新型电子元器件(51家)、移动通信系统技术(21家)、计算机产品及网络应用技术(7家)等领域。同时,在软件、微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及智能交通和轨道交通技术等领域,东莞的省级工程中心处于空白状态。
进一步深入分析智能终端产业,最具有价值的关键零部件主要有显示面板、半导体器件、摄像头模组、功能器件、被动元件、结构件等六大部分。东莞企业集中于结构件领域,而在其他五类零部件中虽有企业参与,但并未实现技术的自主掌控。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而盈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当前,东莞正在加紧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跻身科创“国家队”,呼唤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目前,东莞企业研发中心主要存在四大短板:数量偏少,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明显偏低。东莞拥有省级创新平台451家,与广州、深圳、佛山相比仍有显著差距;质量偏低,生产服务型、工艺创新型企业占比高,创新引领型与产品创新型合计只占2.03%;高端人才紧缺,工程中心的研发人员占所依托单位职工比重仅为9.8%,在珠三角中位列第6名;核心技术攻关困难,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合攻关、创新协作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
较低的创新能力,导致东莞企业介入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困难重重。以智能手机摄像模组为例,高端CMOS传感器的毛利率超过50%,而模组封装环节的毛利率低于10%。
新政
从重认定到重服务 资金用到刀刃上
应对新的创新环境,东莞科创工作面临诸多新的命题。
怎样让研究机构真正发挥作用,不再“只是一块牌子”?
怎样用好评估指挥棒,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怎样做好人才、科研设施的配套,解决研究机构的“急难愁盼”?
一段时间以来,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赶赴全国多个城市考察学习,深入东莞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经过反复推敲,终于成文。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钟靖平介绍:“与过去的政策相比,新政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从重认定到重服务,二是从‘撒胡椒面’到扶强培优,三是设定了退出机制。”
按过去的政策,研发机构一经认定,即可获得一次性资助。而按照新政策,东莞构建了“认定—服务—管理—评估—资助”的闭环。研发机构获得认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设期。在此期间,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各服务机构、镇街(园区)科技部门将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服务体系,持续跟进和服务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将原来的“一锤子买卖”变成了长期培育工程。
在资助方式上,新政也更加有针对性。钟靖平表示,过去是一经认定就资助,100%全覆盖,资助金额不高,企业不“解渴”。如今,企业研发机构经过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只对优秀、良好两个等次进行资助。资助的范围变小,但额度变高,激励研发机构提升科研水平。
根据新政,评估结果为优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评估结果为良好的,分别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省级研发机构,东莞还给予1比1的配套奖励。
除了激励先进,东莞还设立了鞭策后进的退出机制。“极少数‘僵尸机构’的存在,会影响东莞研发机构的整体形象和科研氛围。”钟靖平介绍,对于评估不合格的研发机构,给予其一年整改期。如果整改后仍不合格,将对其摘牌。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而是与招引人才、科研设备共享等政策相互呼应,共同助力东莞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
在人才上,东莞市科技局研究起草《东莞市战略科学家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实施办法》、《东莞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人才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人才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政策,实现奖助更贴近,服务更精准。
在科研设备共享上,东莞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进行资助。东莞构建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设立共享服务站,集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预约、有偿使用。这是打破中小企业科研设备瓶颈的重要举措。
钟靖平说:“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等主体是东莞创新生态的微观主要内容。我们抓好研发机构建设,就是从点上发力,筑牢东莞的创新网络。”
热议
助力企业发展 提升产业链优势
当前,东莞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为加快创新能级跃升,数以万计的企业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此次研发机构资助新政的出台,在企业中引起热议。
“跟以往相比,东莞此次扶持力度更大,为推动研发机构的发展释放了利好信号。”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生益科技”)知识产权部部长罗俐直言,研发机构是企业孕育创新成果的重要摇篮,政府对研发机构的支持犹如“及时雨”。
生益科技是国内外有名的覆铜板生产大户,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同时也是目前东莞唯一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生益科技一直走在莞企的前列。早在1994年生益科技即开始布局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更是获批组建“国家电子电路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路走来,生益科技的研发机构为企业实现阶梯式上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生益科技拥有专利1700多项,发明数量占60%以上。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设立,可以为研发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创新平台,凝聚人才向心力。”罗俐表示,研究中心整合创新资源、聚焦前瞻性技术研发问题,并通过技术转让、测试服务等方式,为上下游产业提供技术服务;而“国字号”研发机构的加持,更为公司申报省市及国家级项目提供了便利渠道。
科技局调研显示,自2015年以来,莞企建设研发机构进入快车道,总量和质量齐步提升。这些研发机构已经成为莞企创新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
“技术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奖励、低成本空间支持以及人才政策等,都具有较大吸引力。”东阳光药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邢少龙认为,东莞的中小企业十分庞大,扶持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对提升东莞的产业链具有深远意义。
“东阳光药业研究院于2005年创办,当时企业规模并不大,正是研究院提供的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邢少龙说,如今研究院已承担29个国家重大专项;国内外申请专利高达3500多项,每年申请药学专利总量、化合物专利数量等均居于全国首位。
“重点实验室不仅让公司享受了免税支持、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同时也成为证明企业研发软实力的金字招牌。”邢少龙说。
为更好发挥研发机构资助新政的引导作用,邢少龙建议,在具体绩效评估过程中,希望相关部门在考核周期、考核标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审查机制,围绕产品创新、专利申请、发明数量、人才引进等重要指标进行考量,最大程度发挥研发机构的创新引领作用。
罗俐建议,通过行业调研,增设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判断未来研发方向,引导研发机构良性发展。
■观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
高素质研发机构将脱颖而出
“可以真正让高素质的研发机构脱颖而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表示,此次新规中,东莞研发机构资助办法的形式从“认定了就资助”变成“认定—服务—管理—评估—资助”,更加强调服务和考核的重要性。
林江指出,东莞研发机构资助办法发生变化后,预计将让那些真正做事、对东莞科技作出贡献的研发机构得到更多的资助和鼓励,“当然也会对那些有志于在东莞从事研发工作的机构产生积极的政策引导,从而有助于整体上提高研发机构的质量。”林江说。
在此次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新规中,资助方法从之前的100%资助,到如今只资助考核为优秀、良好的研发机构,资助额度也更高。
对此,林江认为只资助考核优秀和良好的研发机构,有助于让在东莞的研发机构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鉴别机制,过去100%的资助模式难以有效检验研发机构成效。”林江称,在新机制下,优秀的研发机构得到更多的资助额,从而利于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与此同时,林江表示东莞研发机构资助办法的形式变化,也会引导更多高水平研发机构在进入东莞之前,针对东莞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市场情况做好规划和从长计议,增加了东莞培育优势研发机构的潜力。
林江注意到,东莞研发机构建设的确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研发机构成果和工作方向与东莞产业实际相对脱节;研发人才也比较短缺等。
在林江看来,当前东莞在研发事业的拓展上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把研发成果运用在东莞传统产业上,助力于东莞加工制造业的迅速转型升级,包括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流程再造、提升效率等,从而优化调整东莞产业资源。二是如何把研发成果直接应用到新产业、新项目上,从而作为产业的增量,成为推动东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两种类型的研发成果既有交集,又有差异,这对于研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林江建议,东莞还需要吸引与研发相关的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管理人才、财税人才等落户东莞,“这需要东莞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和制度性保障。”林江说。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吴擒虎 韦基礼 张珊珊 龚菊
策划:戴双城 统筹:吴擒虎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