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雨水充沛,菌类生长迅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市民切勿自行采食野生蘑菇 首席记者 程永强 摄
本报讯 目前,长安已进入雨季,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沛,菌类生长迅速,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由于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于区别,为防止市民误食引起中毒,8月14日,东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提醒广大市民,切勿自行采食野生蘑菇。
《通知》要求各镇街(园区)、各部门、各重点场所,包括旅游区、林场、公园、农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集体食堂等要加强对毒蘑菇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做好警示,并定期派人铲除野生蘑菇,防止群众误采误食毒蘑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鉴于毒蘑菇毒性极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凶险,且无特效疗法,死亡率极高,为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及时救治患者,《通知》明确,相关事故一旦发生,应尽快通知辖区医疗机构,对接诊毒蘑菇中毒患者,要及时转到市级医院救治,尽力减少中毒人员伤亡。
相关链接
如何识别毒蘑菇
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鹅膏属的种类),中毒死亡概率最高。
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
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
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外形没有明显区别,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一般人很容易误食。
食用菌类食物不能过量
1.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有可能存在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
2.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
3.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
不可轻信“民间”毒蘑菇识别方法
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错误说法一:“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二:“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三:“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四:“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五:“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有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文字:甘劼伟
摄影:程永强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