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伤损,发现伤损,请注意!”近日,在成贵高速铁路,一台名为“扁鹊”的探伤机器人在轨道上快速巡检,发现轨道“伤情”,即刻报警并将探测数据传回名为“仲景”的后台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仲景”在7秒内完成数据处理并给出建议。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旸介绍,这个检测过去依靠人工作业,至少需8个小时才能完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铁轨探伤系统,已被应用在全国26%的铁路中。
以先知大数据等公司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莞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7.4%、24.1%、25.8%、25.8%、44.1%。
东莞将产业升级立“新柱”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谈到东莞制造业,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以华为、OPPO、vivo三部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长为万亿产业,但产业“一柱独大”的局面仍待破解。东莞上半年GDP已突破5000亿元,全年有望过万亿。未来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新兴产业来支撑。
日前,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19个重点产业被“点名”,包括9个支柱产业集群,10个新兴产业集群。今年初,东莞将打造新动能作为市政府“一号文”,高标准规划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为推动产业升级立“新柱”,东莞构建了“空间+基金+政策+服务”的扶持体系。在空间上,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基金上,设立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形成500亿元母子基金群;在政策上,实施个性化的“一基地一政策”,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在服务上,市领导牵头挂点,首席代办专员一对一服务。
东莞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投入,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今年5月,在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上,全球投资者与东莞签下了总投资1483亿元的“大单”。
当前,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莞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综合配套率超过9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年总产值达3700亿元;新材料产业拥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新能源产业形成总规模接近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涌现出东阳光、众生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集成电路产业拥有相关企业120多家;数字产业领域的应用企业超过1000家。
东莞提出“一年扎实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迈上台阶”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等“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吴擒虎 叶永茵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